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
“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閑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不少傳統文化的繼承都存在人才問題,沒有人愿意去接觸學習使得很多好的東西面臨失傳的命運。被譽為“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的技藝也不例外。
“技能人才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揚州搓背’技能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迫在眉睫。”劉廣明稱,這個培訓班的開班意味著“揚州搓背”有了新型學徒制,其技藝傳承后繼有人。
圖為揚州搓背技藝的精髓:八輕八重八周到
談及“揚州搓背”的技藝,劉廣明的回答“八輕八重八周到”。“八輕八重”是指:五官輕、額頭重;喉頭輕、四肢重腋部輕、肩膀重;乳頭輕、胸肌重;腹部輕、臀部重;陰面輕、陽面重;內側輕、背部重;無濕輕、有濕重;所謂“八周到”,即耳后、眼瞼、下頜、肚臍、腋窩、陰囊、股溝、手腳丫八處均要輕重有度、搓擦周到。
2019年1月11日,揚州第一家“揚州搓背”體驗館開門迎客。“本以為作為技藝展示,經營不太容易,沒想到當年‘五一假期’就出現了一房難求、排隊等師傅的場面。”劉廣明看到市場如此熱捧,他們又陸續開了分店,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至目前,“揚州搓背館”已開了四家店面。店里的搓背師傅也從2名男師傅增加到了男女70名,平均年齡40多歲,并形成了一支師帶徒的團隊。這標志著“揚州搓背”這項非遺技藝已從活態展示邁上產業化之路。
“非遺技藝走產業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劉廣明說,未來,“揚州搓背館”將尤其注重人才培養,將在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形成雙管齊下,為“揚州搓背”技藝的傳承和發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上一篇
下一篇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群孩子在寧波植物園鐘觀光科普館,通過古建筑中的老物件深入了解植物元素在建筑中的文化內涵,并體驗了一番有趣的傳統拓印技藝。”活動伊始,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員胡勇老師引導孩子們進入古建筑植物文化的世界。”鄞州區非遺館傳拓傳承工作室邵宏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