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增強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1月28日上午,山師附小三(1)中隊雛鷹小隊的隊員們開展了“紅領巾尋訪活動”,走進山東博物館的山東老字號暨非遺文化體驗館,近距離地感受和體驗了非遺技藝。
在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首先從食、飲、味、醫、衣、藝、商六個方面了解了魯商的歷史,尤其是精益求精和誠信經營的儒商文化的傳承。民以食為天,有的小隊員表示,看到了周村燒餅的介紹,了解了它源于漢代的悠久歷史,特別想去淄博周村親自體驗一下酥香薄脆的燒餅的制作過程。
緊接著,隊員們圍坐一起沉浸式學習了琉璃串珠技藝。琉璃,以人造水晶為原料,在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因其顏色多彩,古人將其稱之為“五色石”。淄博博山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素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一說。隊員們今天的任務是用琉璃珠做一串美麗的手環。
看著盒子里美輪美奐、多姿多彩的琉璃珠,小隊員們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興奮地挑選著珠子,認真地忙活起來。“琉璃串珠”是一項精致、細膩又含蓄的工作。有的小隊員悄悄地說,要做一串最美麗的琉璃手環,送給親愛的媽媽。
“琉璃串珠”技藝包括選珠、串珠、打繩結三個環節。
活動結束之際,隊員們紛紛表示傳統手工制作非常有意思,還想多學一些非遺技藝,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我們的生活美起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馮川葉)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福州市林則徐小學展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了福建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遺文化,還通過教學與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此次“閩韻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福建民俗博物館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