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北博物院、河北新聞網承辦,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門、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協辦的2023年河北省“文化進萬家非遺過大年”活動1月14日火熱開啟!全省各地協同聯動、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系列直播、短視頻、圖文、海報、H5等多種形式立體化展現河北各地精彩紛呈的年俗活動,引導網友了解非遺,關注非遺,營造濃濃家鄉年味,陪各地群眾歡喜過大年!
1月14日至2月5日活動期間,每日推出一張精美海報,展示各地非遺項目。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灤南等地。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輕快自如、自由靈活地扭動,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見長。
昌黎地秧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最早產生于元代,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昌黎先民,為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借助無拘無束的手舞足蹈,來抒發情感,磨煉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雛型。歷經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斷地繼承和發展,昌黎地秧歌從簡單到復雜,從田間地頭到舞臺,而逐步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藝術種類。多少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演出,自我表現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
來源:河北新聞網
#冬季游河北福地過大年#
上一篇
秧歌非遺正月里,海陽市方圓秧歌隊的演員們沒閑著,他們載歌載舞,積極排練,為煙臺市非遺月的“秧歌進城活動”做準備。在海陽市方圓街道的戲臺前,穿紅著綠的演員們扭得正歡。盛玉賓說:“俺村演秧歌,我就看著,以后俺村辦秧歌,我就接觸干這個去了。錮漏匠
↑2021年9月15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拍攝的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期間熱鬧的古城。↑2021年9月15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天下第一關景區,家長帶孩子觀看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長城之美
——嗩吶藝術(唐山花吹)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唐山花吹形成了許多代表性的曲目,主要有《滿堂紅》、《大姑娘愛》、《拉洋片》、《繡得勒》等。
文化進萬家”2020年安徽省鄉村春晚雜技專場文藝演出在阜陽市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舉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泉的雜技表演團體已遍布全中國。如今,全縣雜技從業人員超過2萬多人,每年各雜技團隊演出300至1000場次不等,年收入近5億元人民幣。
長城網訊(記者寇瑄)2021年6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21〕8號),批準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