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近日在京揭曉,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等學界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鳳翔木版年畫)邰立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十二木卡姆)依力哈木·熱依木等傳承人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
我國非遺項目分布廣泛,就如萬花齊放的大花園,美麗非遺競相勃發(fā)。但同時,仍有許多非遺項目瀕臨失傳,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延續(xù)歷史文脈,彰顯人文特色,維護文化多樣化。美麗非遺是美麗中國的表情,彰顯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向世界展示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立于當今激蕩世界的根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增強文化自信。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重磅推出“非遺70問”系列問
觀眾參觀論壇現場的非遺展覽 4月29日,“吉服嘉禮 祥樂天工——宮囍·龍鳳呈祥”非遺傳承與發(fā)展論壇在故宮紫禁書院舉行。專家學者與非遺傳承人齊聚一堂,對話古今,追溯歷史文化,探索燦爛文明,展示一脈相承的非遺技藝。 據悉,2018年11月,“修身 齊家 平安天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 一、非遺文化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對于非物
思賢泉城研學為您解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良好的社會資源,將它與研學旅行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豐富研學旅行的內容層次,使活動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研學旅行幫助非遺開拓了其傳習人群體規(guī)模,讓“人”和“物”有了生命力,更重要的是,非遺文化以研學旅行為載體的有效實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非遺,非遺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