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守藝人東陽竹編非遺傳承人盧孝強
“指尖上的藝術”——竹編技藝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葉德寶馬佳麗牛夏風虞倩)自古以來,竹子在中華文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堅貞不屈,凜然于天地,一直以來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在盛產竹子的南方大地上,中華兒女也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將竹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造就了一項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竹編。
竹編自殷商時期問世,至今已傳承1200余年。根根竹絲細如發絲,但在手藝人的巧手之下,卻如活物一般,變化無窮,讓人驚嘆,被稱為"指尖上的藝術"。6月17日,消費日報浙江記者站一行走進東陽木雕小鎮,探訪非遺傳承人盧孝強與東陽竹編之間的不解情緣。
對于盧孝強來說,研究和編織東陽竹編是他的生活日常。當我們走進盧孝強工作室時,他正好在破篾,“我們都是用手破,每一層每一根都要一樣大,這就對手感和經驗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破的不好,等會兒就做不起來成品。”
盧孝強出生于浙江省東陽市北后周村,這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歷史村莊,也是東陽竹編發源地,村民曾多以蔑匠為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竹編。而他的家庭也是竹編世家,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就對竹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父親的指導下研習這門手藝。
為了讓自己的技藝更上一層樓,2010年,30歲的盧孝強再次出行遍訪名師先后入門學藝,“又拜了兩位老師,一位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胡正仁,一位是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樓中民,兩位大師精湛的手藝,先進的設計理念,讓我開了眼界,學習的更多,也看得越多。”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支撐著盧孝強的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久后,他被授予“新一代竹編非遺傳承人”的榮譽稱號。
此后,盧孝強憑著自己的努力,設計制作了更多的竹編作品。“在我看來,年輕人的思維活躍,不僅要從老前輩這里學手藝,更要從中尋找創作靈感。”盧孝強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將竹編制品不斷創新研發,這樣一來,不但竹編作品前衛時尚了很多,價格也提升了好幾倍。
一件編織竹器剛柔相濟,干濕不吝,使用壽命可達百年,在過去一件家傳竹器陪伴幾代人是常態。老祖宗的手藝加上盧孝強的創新,他的竹編制品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和市場的認可,今年6月,他的技藝和創意被世界知名時尚品牌相中,被邀成為其品牌宣傳片代言。
對于手藝人來說,每件作品上都凝聚著他們的匠心與心血,東陽竹編設計巧妙,造型各異,但就算是在如今機器轟鳴的時代,也注定了其無法工業化量產,“我們做竹編都是純手工,確實很辛苦的,沒幾年的功夫沒辦法出師,現在不少年輕人都不愿意吃這個苦。”如此現狀讓盧孝強感到惋惜,因為這樣讓人稱奇的傳統技藝,仍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想,作為一個手藝人,我一定要把這門手藝守下去。”盧孝強動起了傳承技藝的心思。
近幾年,隨著東陽木雕小鎮的創建和建設,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盧孝強創辦了竺藝堂工作室,該工作室以“源于自然回歸自然”為宗旨,向大眾展示竹編、竹雕作品,而且也是生產作坊,盧孝強在這里做竹編,并向到來的參觀者介紹竹編。“這兩年,來木雕小鎮參觀的團隊越來越多,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開課教人做竹編。”盧孝強說。
在小鎮景區管委會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盧孝強以竹編為主題,把竺藝堂工作室打造成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既吸引游客又傳承竹編技藝。目前,他在工作室樓上裝飾了教室,還精心組織教材,開始當起了竹編老師,讓前來學藝的學生感受竹編的文化魅力,“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傳承就是要從娃娃抓起。”
小小的竹編,承載著守藝人的全部心血,盧孝強說,他一定要把竹編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并在傳承中創新,融入時代生活,這樣非遺文化才能永葆青春。只要能靜得下心來,耐得住寂寞,肯動腦,會創新,傳統手工藝肯定會再次發揚光大。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通過此次非遺成果轉化公益展,看到了學員經過培養后的變化,精湛的技藝加上創意,實現了非遺產品的生活化、功能化、時尚化,與現代設計更近了一步,傳承與創新,讓傳統非遺之美,歷經千年,歷久彌新,這正是本次公益培訓要達到的初衷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