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氏竹編”創辦人劉嘉峰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千年前,從四川走出的宋代文學家蘇軾寫下此句,借用竹歌頌風雅高節。這其實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蜀地居民與竹子的不解之緣。四川不僅盛產竹子,竹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四川渠縣是古賨人國都所在地,傳統的竹編手工藝在此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當然,來自渠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嘉峰也不例外。
7月18日,一場名為“竹之端方編之美所”主題沙龍活動在成都方所舉行。值得一提的是,此為方所開展的“手藝里的詩意”巴蜀非遺作品展系列的首場活動,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氏竹編”創辦人劉嘉峰,以及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江來到了現場,共話傳統手工藝的未來,也讓大眾更加深入了解非遺是什么。
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劉江
說到竹編,自然少不了劉嘉峰。祖上三代都是竹編匠人的他,從六歲時就將人生與竹編僅僅捆綁到了一起。1972年,劉嘉峰受“提花織物”織造原理的啟發,首創了提花竹編工藝法,被列入《中國技術成果大全》。此外,他還將立體竹編與平面竹編字畫方法相結合,首創了一種新的瓷胎竹編樣式——提花瓷胎竹編。又在2008年,劉嘉峰所創立的“劉氏竹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竹編作品《維摩演教圖》
竹編作品《心經》
除了瓷器,劉嘉峰的代表作品中,更少不了各式以書法與繪畫為題材的竹編工藝品。用一雙巧手,經過30多道手工工序,將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的竹絲“繪制”成一幅幅“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竹篾丹青”。在現場,就展出了一幅用竹編制成的《維摩演教圖》,其中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神態自若。倘若不是明寫著,很難想象這是用竹子編織成的作品。此外,還有竹編作品《心經》,將竹編這一工藝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談到傳統技藝,肯定繞不開其的傳承問題。在崇尚“快”的當下,一切信息與消遣更新換代愈發頻繁,而非遺技藝如何適應快節奏的社會?劉嘉峰說:“我們收集了幾百種竹編的編織方法,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些手藝。去年,我們在文殊坊的竹編體驗館面向年輕人舉辦了一系列線下體驗課,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課程了解竹編、喜歡上竹編。手藝的傳承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傳承。”
與此同時,作為“劉氏竹編”的傳承者,劉江也在現場分享著自己的感悟。“非遺之所以需要被重視,客觀層面說,不是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不被人需要。我們要做的是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成為大眾的必需品。非遺最珍貴的是手工藝的溫度,而這種溫度是人給的。”
宿州地理位置優越,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特產名吃也非常的多,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宿州最有名的5種小吃,每種都是宿州人的心頭愛,看看你吃過哪幾種?SA湯是宿州市的金牌小吃,同時也是宿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宿州本地,這幾種小吃都是他們的
記者周茜報道:近日,江西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錄分為九大類別,共72個項目。為弘揚江西優秀傳統文化,省文化廳2016年啟動了第五批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
旨在多方探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法律保護之路,也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著,西安交通大學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劉麗娜從非遺法律風險、非遺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法律見解。
2、本平臺上市非遺藝術品的大宗線下交易適用本細則;5、轉讓申請:申請雙方提交《絕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品交易平臺大宗轉讓申請表》(見附件一);
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207人確定為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