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那首著名的朦朧詩《雨巷》,只緣于那一把如詩若夢的油紙傘。你想,晚雨瀟瀟,小巷深深,此刻,濕漉漉的青石板小徑上默默踟躇著的一把油紙傘油紙傘工藝無人繼承?我們拿什么保護非遺文化?,該是何等的寂寥。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于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并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
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的妻子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這就是最早的雨傘。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后,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后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后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固東鎮滎陽村,距離騰沖縣城50 多公里,并不顯山露水,以制作油紙傘而聞名。滎陽村的紙傘歷史已有近300 年,最初從四川傳入,又因村外遍產蘆葦和毛竹,當地村民因地制宜,用家門口的天然財富做起了紙傘、藤編、竹編的營生,大多以生活品為主,等在趕集的日子里出售。滎陽村的鄭姓村落,過去80%的村民都習得一手紙傘和竹編手藝,劈竹聲不絕于耳,而且大多為世傳,產品一度熱銷保山、大理、昆明等地。
手工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十分講究,前前后后要分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十幾個步驟。
十笏園文化街區的齊魯非遺文化產業孵化器,是山東省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孵化項目的文化產業創業孵化基地,匯集了眾多大師級非遺傳承人,集中展示濰坊非遺文化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