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審美理論研究是重要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發展困境的今天,如何從現實出發尋找保護途徑是研究者更應關切的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審美批評》中,作者沒有止于理論探討,而是對非遺保護中的許多重要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如關于生產性保護該如何實施,學界一直存在爭論。不少人認為,生產性保護無疑會增強人們的逐利之心,最終會對非遺造成傷害。這確實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非遺發展中不少項目是與市場密切相關的,它們本身就具有產業化的特性。如手工藝品,有不少都與市場直接相關。還有在戲曲方面,在傳統社會里大量“行戲班”(即專業戲班)的演員們就是靠營業演出謀生的。對于具有產業性質的項目加強生產性保護當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非遺項目都能夠進行產業化開發,這需要根據情況區別對待。季中揚對生產性保護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確實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同時他也強調,必須處理好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對民間藝術來說,不能用“原真性”來框住其產業化發展。這些論述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非遺產業化,并進一步推動非遺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它能夠被不斷地傳承。因此,非遺的活態傳承是研究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審美批評》中,季中揚結合自己對湖州石淙蠶花的充分調查,討論了現代性的兩面性:否定傳統又發現傳統的新價值。石淙蠶花在發展中不斷地調適、變遷,它既是傳統蠶花的延續,又是現代蠶花的創新。這一現象反映了當代多數非遺發展面臨的問題,即如何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這是值得深入思考、認真對待的問題。在社會與生活不斷改變的過程中,堅持維護非遺的“原真性”“原生態性”往往是很難實現的。如何結合當代生活進行創新,確實是不少非遺項目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以戲劇為例,在唱腔、伴奏音樂方面盡力堅持傳統是必要的。隨意改動,將造成劇種音樂特征的喪失,這顯然不符合非遺保護原則的要求。因此,在戲曲的創新中如何保持原有的音樂風格和特點是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在劇目方面,創新則顯得具有更大的空間。我們完全可以編排反映當代生活的新劇目,這樣還能更好地被當代觀眾接受。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審美批評》所關注的多數問題正是當代非遺保護的核心問題,作者對相關問題的探討必然會對當代非遺保護發揮積極作用。
重視田野調查研究
客觀地說,新時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不斷推進為中國學術界帶來了新的氣象。非遺項目多數深藏于民間,學者們要研究這些項目,單靠到圖書館查資料是不夠的,必須深入民間進行調查研究。由此,調查研究就成了非遺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正是通過調查,我們才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項目及其運作規律,才會出現更深入的研究。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筆者在對河南非遺研究中就開展了大量的調查,通過調查發現了哼小車、二股弦、柳位高蹺等大量有價值的項目。這些項目在已有的文獻中根本就找不到,因為此前很少有人關注過。季中揚在研究中更加重視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審美批評》的第五、六章就是“個案與田野”。在這兩章中,通過大量務實的調查,作者發現并討論了非遺的當代傳承、地方戲的“再民間化”、傳統節日傳承與鄉村發展等問題。如作者深入浙江湖州對石淙蠶花的制作與傳承進行了深入考察,整理了石淙蠶花制作的流變,分析了石淙蠶花在發展中的調適。這一從實際出發的研究態度和研究方法極其值得肯定。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審美批評》對非遺美學、非遺保護等問題的探討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新的觀點和新的啟發。該書的出版無疑對中國非遺美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還要指出的是,作為非遺美學研究的初期成果,該書并沒有囊括所有的問題,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如非遺美學作為一門學問,應該有系統的理論。非遺美學的本質、非遺美學的特點、非遺的美學分類、非遺審美創造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下一篇
1、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學習青少年非遺活動的重要場所青少年非遺活動,也是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開展的必爭之地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納入非遺課程青少年非遺活動,以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教材的形式“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
非遺的意義通過休閑價值的實現青少年傳承非遺文化的意義,也可以使非遺的保護傳承増添更多的時代意義和生活內涵就中國情況而言,非遺和休閑兩種文化形態都有必要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互相融入即非遺要大力挖掘自身的休閑功能休閑價值休閑潛質,在青少年傳承非遺文
非遺文化傳承傳承非遺文化的意義是什么的意義在于保護和傳承我國特有傳承非遺文化的意義是什么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遺文化的意義是什么,弘揚中華民族傳承非遺文化的意義是什么的歷史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互相理解非遺文化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傳承價值
如下參考1青少年要自覺保護文化遺產青少年如何傳承非遺,宣傳文化遺產青少年如何傳承非遺,弘揚歷史文化,擴大中國影響力,做文化遺產青少年如何傳承非遺的傳承人,精神家園的守護者2要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