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區第什里村發展風箏加工制作產業
“非遺風箏”放飛新希望
高峰時期,風箏加工戶3000余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產風箏100萬只,年產值逾3000萬元
趙艷強在網上傳授傳統風箏制作技藝。河北日報記者孟憲峰攝
串式風箏、桶式風箏……近日,走進廊坊市安次區第什里村的趙艷強風箏制作工作室,這里各式各樣的風箏令人眼界大開。
第什里風箏起源于明代永樂年間。2009年,第什里風箏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80年代,第什里風箏進入快速發展期,家庭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高峰時期,第什里風箏的制作普及到了安次、永清兩區縣的4個鄉鎮,有風箏加工戶3000余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產風箏100萬只,年產值逾3000萬元,呈現出集體富、百姓足、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
那時候風箏制作以傳統技藝為主,講究“四藝”,即扎、糊、繪、放?!澳迷羌軄碚f,每兩根對稱部位的竹條,均由一根竹條均等劈成,這樣能保證形狀、重量的嚴格對稱,風箏才能飛得好、飛得穩。”趙艷強說。
趙艷強12歲學習風箏制作技藝,逐漸形成了造型逼真、色彩明快、飛行平穩的風箏制作風格。2023年,趙艷強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風箏制作進入機器時代。新材料逐漸替代了竹制骨架,新工藝也取代了手工畫圖。相比傳統工藝的費時費力,現代工藝的高效率非常明顯。
傳統風箏日漸式微,對此,第什里的風箏藝人們開始積極探索,逐漸向教學培訓、網絡銷售等新業態新模式轉型,讓這一傳統手工技藝重新煥發了生機。
“逆風放能產生托舉力廊坊市安次區:“非遺風箏”放飛新希望,風箏才能飛起來?!辈稍L當天,恰逢一群小學生趕來體驗風箏制作,趙艷強為他們講解了風箏的相關知識。
把風箏產業做大做強,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黨委、政府也在努力。當前,第什里村正依托風箏特色大力開發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該村建設的風箏文化技藝培訓室及風箏博物館即將開門迎客,多家“前店后廠”式風箏加工廠也可供游客參觀、體驗、制作。
在這個瓜果飄香、糧食歸倉的豐收季節,第什里的“老”風箏正在放飛新希望。(河北日報記者孟憲峰)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