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剡山小學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他是首批嵊州竹編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俞樟根。他進入剡山小學的“剡編竹藝”課堂,深入了解了剡山小學開展竹編課進行竹編技藝傳承的情況。隨同俞樟根老人一同到訪的還有央視專題紀錄片欄目組的記者,對俞樟根老人的到訪進行了全程跟蹤拍攝。
走訪活動中,學校竹編教室負責老師駱玲萍,向俞樟根老人認真介紹了學校開辦“剡編竹藝”竹編課的情況,并向到訪來賓展示了學生手工編織的竹編作品,并對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向俞樟根老人虛心討教經驗和方法。俞樟根老人饒有興致的查看了學生一件件“稚嫩”的作品,并對學生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最后,他還為學校“剡編竹藝”課的學生生動講述了自己的“竹編記憶”和“竹編情懷”,勉勵同學好好學習,為嵊州竹編技藝的傳承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學校校長周幼紅全程陪同參與了走訪活動,向俞樟根老人和到訪的來賓認真介紹了學校的歷史和竹編技藝傳承的情況,將“剡編竹藝”課的校本教材贈送給到訪來賓,并陪同他們參觀了學校竹編工藝品展示廊。周校長表示,希望通過學校“剡編竹藝”課的深入開展,將新鮮的“血液”織入竹編國家非遺傳承人俞樟根攜央視走訪剡山小學了解竹編技藝傳承,為嵊州竹編技藝的傳承貢獻學校的綿薄之力。
據了解,剡山小學竹編工藝傳承班已經悄然走過了第二個年頭,固定在每周三下午“快樂學習坊”時段開課。學校還專門聘請嵊州竹編老藝人為指導老師,這之中很多均是國寶級竹編藝人俞樟根老人的弟子,他們每周不辭辛勞來校親自傳授編織技藝。嵊州素有“竹編之鄉”的美譽,學校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開拓剡山學子的課堂視野,為嵊州“非遺”竹編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供稿:剡山小學 黃澤明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江夏區非遺長江網10月15日訊揉、搓、捏、貼、刻、壓、粘……老師和學生一起感受千年陶藝傳統文化。孩子們認真地看、仔細地學,泥塊在他們的手中通過搓、捏等過程變成了器皿形狀。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陶泥作品,雖然不是很精致,但孩子們都很開心。玩泥巴也
近年來,溶江小學充分發揮湘西少數民族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非遺進校園”內容和形式,將湘西苗鼓、土家擺手舞、苗畫等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引入校園,通過傳統非遺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在校園中“落地生根”。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