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珍——透過鏡頭走近園區非遺
自2001年昆曲申遺成功以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走到了第20個年頭。今年,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推出“知蘇達理·讀來讀往”傳統文化服務,從藝·江南、品·江南、聽·江南、走·江南四個維度,于線上、線下推出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
6月12日是端午佳節首日,也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特別呈現「拾珍·園區非遺影像作品線上展」,以影像的形式記錄了園區首批共5大類9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勝浦山歌、勝浦宣卷、勝浦連廂、勝浦水鄉服飾、木魚宣卷、緙絲、四經絞羅織造技藝、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和假山制作技藝,用鏡頭帶領大家了解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于平凡生活中拾得珍寶,感受傳統文化。
勝浦山歌
代表性傳承人 顧林興
勝浦山歌始于南朝,到唐宋年間形成七言四句式短歌,明后趨于消沉,晚清漸有起色,直至建國初期,仍風靡鼎盛。長期以來,唱山歌成為水鄉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活動。
勝浦山歌是徒歌,一般是在沒有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口頭吟唱。山歌分為短歌和長歌:短歌,以俗稱“四句頭山歌”為主;長歌,是由短歌的樂段加以改編而成的敘事類山歌。歌詞內容大致有勞動歌、情歌、儀式歌、生活歌、傳說歌及兒童之間相互對唱等。其存在對蘇州本土歷史文化傳統有獨特的見證價值,是研究勝浦文化歷史傳統、民風民俗和地方方言土語的重要資料。
勝浦山歌一種用吳語方言吟唱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創作和積累的口頭文學。主要依靠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代代相襲,是帶有濃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韻文。
勝浦宣卷
代表性傳承人 歸金宗
勝浦宣卷,是蘇州民間文化的重要遺產,迄今仍保持著固有的說唱形式,所用演唱和伴奏的音樂亦沿襲自佛教、戲曲與民歌的音樂。曲調古樸悠揚,瑯瑯上口,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藝術價值,培育著民眾美好的感情。
勝浦宣卷所宣講的內容大多以祈福免災、棄惡揚善、養生長壽、教化百姓為主,是維護我國民俗傳統、民間道德、真善美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它具有多重文化價值,被認定是吳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
勝浦連廂
代表性傳承人 周錫敏
打連廂是一種載歌載舞形式,舊時稱霸王鞭,是唐代宮中舞女取樂所用。明末流入民間,手持連廂,邊唱邊打,稱之打連廂,也叫打花棍。連廂傳入蘇州以后融進了江南水鄉的柔美細膩,與北方的粗狂豪爽風格有所不同。“勝浦連廂”加入了音樂伴奏、舞臺調度、隊形編排、造型設計等,演員服飾多為江南水鄉服飾。頭上梳鬅鬅頭,扎包頭巾,上身穿拼接短衫,下身著拼襠褲,腰間束襡裙,襡腰頭,小腿上扎卷膀和腳上著繡花鞋。
勝浦水鄉服飾
代表性傳承人 周仙珍
從原始社會稻作農業經濟初期形成以來,勝浦水鄉傳統婦女服飾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一代又一代農村婦女在從事稻作農業過程中,創造并發展了包頭、大襟拼接衫、襡裙、襡腰、肚兜、衩襠褲、卷膀、繡花鞋等獨特的勝浦水鄉傳統婦女服飾。
勝浦水鄉傳統婦女服飾的地方特色濃郁,反映了江南吳地歷代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積淀,表現了本地區域民俗文化的風采,揭示出服飾的產生和發展是以實用的需要出發,又完全超越了實用的需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實現了審美價值和審美情趣的和諧發展。
木魚宣卷
代表性傳承人 蔣金官
木魚宣卷是宣卷的一種,屬于傳統宣卷。一般是兩人搭檔,故稱雙(人)檔 。兩人在桌子東西兩旁相對就坐。東首的稱“上手”,面前桌子上放著醒木,折扇,經蓋和木魚等道具。宣卷先生翻開卷本置于桌子上,照本宣講,時說時唱;西邊稱作“下手”,一邊擊打磬子,一邊嘴里和附著“上手”每句唱詞最后一二個字,并加唱“南無阿彌陀佛”一句禪語加于落調,被稱為“和調”。解放前,雙(人)檔宣卷長達通宵。80年代后宣卷一般到子夜就結束。緙絲
代表性傳承人 曹美姐
緙絲又稱“刻絲”,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于彩緯充分覆蓋于織物上部,織后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后不斷發展,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帶,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采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制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四經絞羅織造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周家明
羅是我國古老的絲織品,織物表面具有紗孔眼的花素織物通稱為羅類織物。羅起源于商周時期,最初是以二經相絞的素羅為主,秦漢以后出現了四經絞羅。
四經絞羅是羅類織物的最高技藝的代表,具有輕、薄、透及組織穩定等特點。其無筘織造技術,通過絞綜將經線絞纏,緯線穿插織造,使經線相互呈絞狀固定。以四根經線為一組,兩根絞經,兩根地經,四根緯紗為一循環,形成紗羅織物。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制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張佰林
相傳明末清初,姑蘇有位姓姜的畫家對國畫顏料有極精湛研究,由他手工制出顏料,不僅色澤鮮艷且有紙色合一,經久不脫之妙。其子孫秉其制作衣缽,初為家庭式生產,致乾隆年間,在蘇州閶門內都亭橋設立鋪面,此畫家是進士姜圖香之后,家有一屋名為“思序堂”,乃將店鋪以“姜思序堂”命名,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傳統國畫顏料的原料都來自天然,可分為礦物、動植物或金屬。粉碎后的細狀粉末,還要再經過研磨、下膠、沉淀、煎煮等十多道工序,制色時不能走開,有時還要連續待上四五個小時。如此細磨慢研,最終出爐的顏料才能細若輕塵,入水即化,純凈光潤,色澤莊重。
假山制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袁榮富
假山建造始于秦漢二代,出現了建筑與山水結合為特征的古代山水園,呈現出一池三山的宮苑園林模式。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宮室為中心,輔以山水為主體的新型園林。隋唐時期皇家園林以山水為骨架,展示出恢宏氣魄和優雅的水體景觀,兩宋時期園林假山建造以清雅、俊秀蔚然成風。明清時期園林假山建造進入最旺盛時期,皇家園林建造融合了江南私家園林的風格,以崇尚自然生態環境為主,并且私家園林假山建造達到了發展高潮。新中國建立后,園林界提出“唯石可堆”的建造理論,實踐出各類品種的山石來造園掇山理水。
蘇州是中外著名的歷史名城,歷代享有“山水風景園林城”的美譽,假山制作技藝也因此成為蘇州重要的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江南恰是一方飽含詩情畫意的沃土,孕育了無數珍貴的傳統文化。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水鄉上崛起的現代化新城,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關注著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高樓林立的天際線之下,江南水鄉的血脈如涓涓細流,穿行于繁華都市,織出一張細密的江南文化水網,將傳承千年的瑰寶延續。
本文照片未經許可不得做商業用途
攝影/虎丘照相館 馮昊 劉子瑋
馬覲伯 于祥
編輯/蘇州藝術志
漿面條由此成為中原地區特別是河洛一帶深受百姓喜愛的面食。洛陽漿面條簡稱“漿飯”,其核心元素是發酵而成的酸漿,上等的酸漿湯色乳白,稀稠均勻,酸度適中,口感幽香。漿面條有葷有素,做法多樣。老雒陽面食制作技藝是洛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多地依托文化館、非遺傳習所或在景區、街區等組織非遺市集、展演展示等活動,讓“老技藝”與“新玩法”碰撞出別樣精彩。在此舉辦的陜西省首屆“守藝人”傳統手工技藝非遺大展上,鳳翔木版年畫、安塞剪紙等55個三秦底蘊濃郁的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為人們呈
閆強表示,非遺技藝要守正創新,要傳承和保護的是文化,對于非遺技藝的形式、內容的創新,并不會改變其本質,非遺傳承人的使命就是要讓非遺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
”當天,有著500年傳承歷史的魚鳧彩龍連同其他敘永本土非遺項目,來到敘永縣東城幼兒園,通過非遺走進課堂的形式,讓師生們零距離體驗到敘永本土非遺項目的魅力。
一群孩子在寧波植物園鐘觀光科普館,通過古建筑中的老物件深入了解植物元素在建筑中的文化內涵,并體驗了一番有趣的傳統拓印技藝。”活動伊始,高級工程師、自然體驗引導員胡勇老師引導孩子們進入古建筑植物文化的世界。”鄞州區非遺館傳拓傳承工作室邵宏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