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葉文波
通訊員 鄧洲 吳珍珍
實習生 劉思琪 徐小婷 宋季敏
熱鬧的鑼鼓敲起來,歡快的獅子舞起來。1月31日下午,武漢市洪山區張家灣街道建材小區鑫宇花園廣場上鑼鼓喧天,熱火朝天。雄獅起舞、川劇變臉、非遺糖畫、宮燈制作一齊走進小區,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與,將兔年春節氛圍推向高潮。
逛、玩、賞、品,加上現場體驗,濃濃的年味喚起大家對民俗活動和非遺文化的喜愛之情。舞獅活動現場,不少居民被鏗鏘有力的鼓點、活靈活現的“獅子”所吸引;生動有趣的“變臉”表演,吸引著小朋友們與演員互動,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好不熱鬧,不少居民們拿出手機記錄下精彩瞬間。“年紀小的只從電視里看過舞獅表演了,讓小朋友們也感受一下我們傳統的表演藝術。”社區居民李先生說。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民俗文娛活動形式。居民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提示和討論,猜對答案的居民歡歡喜喜地領取一份小禮品,現場洋溢著歡樂、祥和、喜慶的氣氛。
佳節良辰,非遺傳統技藝師大展身手。在宮燈傳統技藝師的示范下,家長和孩子通過一步步的固定、組裝、粘貼,一起親手做宮燈;非遺傳承人邱老師凝神靜氣,以勺作筆,以糖當墨,運腕走勺。只見他用小湯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一放一收、一頓一抖,短短十幾秒,一只栩栩如生的福兔悄然成趣。現場的小朋友們看著邱老師嫻熟的技藝,紛紛驚嘆。
“通過組織這次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也讓居民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張家灣街道建材社區黨委書記黃菁說道。
(武漢市洪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7月7日,“傳奇隊”實踐團在達德小學帶小朋友們聆聽感受拓印、團扇、纏花的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獨特制作。義教重在提高小朋友動手能力,不僅讓小朋友們了解到什么是非遺文化、為什么要傳承非遺文化,更讓小朋友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文化之美。對非遺文化的傳承,
1月10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平遙古城舉辦2025山西省“非遺賀新春”推廣活動,活動發布了《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數百項“山西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個體驗感十足的“非遺春節”。《山西春節民俗非遺圖鑒》發布活動發布了《山西春
而今,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已經走進了大學課堂,成為引領潮流的新風尚。圖為11月29日,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大學生在一起學習蛋雕技藝。在大學校園里,蛋雕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多年輕人也開始學習和傳承這種小眾而
隨后,潘琦老師組織大家圍繞“如何將木葉畫非遺融入美術教學”展開了深入研討。老師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深入挖掘木葉畫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教育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木葉畫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帶入課堂,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喜愛非遺文化。